首批20处黄河水利遗产公布——
我市两处榜上有名
3月18日,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,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日前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外发布,共计20处水利遗产上榜。 其中我市占两处,分别为: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、三门峡水文站。
首批公布的黄河水利遗产以工程类水利遗产为主,涵盖古堤防、古险工、古闸坝及枢纽工程、灌溉工程、涵闸工程、水文站、人民治黄纪念地等各类型,建设时间从秦汉时期跨越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。作为千百年来黄河两岸人民群众开发治理母亲河的重要见证物,20处水利遗产具有显著的历史、科技、生态、文化及社会价值,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治理理念、河工技术、工程建设的变迁,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、自强不息的精神。
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“万里黄河第一坝”,于1957年4月13日正式破土动工。1958年12月,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河水流速快、合龙难度大的艰难条件下,提前17天截流成功。1960年9月,三门峡水库实现下闸蓄水。三门峡水利枢纽在建成投运后,又先后进行了2次大的改建和3次水库运用方式调整,自此,黄河“三年两决口”的漫长苦难史得以终结,60多年来,在防洪、防凌、发电、供水、灌溉、减淤、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等方面不断发挥着巨大效能,在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中贡献“三门峡力量”:下游引黄灌区的“中国粮仓”里有了黄河水的“幸福味道”,豫西电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;一汪碧水造就了1.95万公顷的库区湿地,引得白天鹅等鸟类栖息留恋,造就了三门峡“天鹅之城”的美誉。
展开剩余31%三门峡水文站前身是设立于1919年的陕县水文站,是黄河干流上设立最早的水文站之一。此后水文站历经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,几迁其址,1974年1月迁为三门峡(七)水文站,立于湖滨区高庙乡坝头至今。 自1919年至2025年,三门峡水文站已有106年历史,其所在地有禹开三门、中流砥柱、神女梳妆等美丽传说和文化标识,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三门峡水文站是黄河中下游重要的干流控制站,既是三门峡水库的出库站,又是小浪底水库的入库站,观测要素涉及水位、流量、含沙量、输沙率、降水量、蒸发等多个项目。该站积累的水文资料,为 掌握黄河水文情势变化,研究黄河发展演变规律,特别是为三门峡水利枢纽筹建与黄河防汛、水资源管理、重大治黄实践、试验研究等提供水文基础信息,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(三门峡日报记者 李博)
来源:三门峡日报
发布于:北京市